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32|回复: 0

在敦煌阅读樊锦诗这本大书

[复制链接]

33

主题

0

回帖

101

积分

注册会员

Rank: 2

积分
101
发表于 2023-9-6 21:15:5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近照。樊锦诗就是一本大书,从来到敦煌的那一刻起,我就开始了阅读。之前也听说过樊锦诗的故事,可那并不在敦煌,不在莫高窟,不在敦煌研究院朴素的办公室里。这次,我来到樊锦诗工作生活60年的地方,聆听不少专家学者面对面讲述樊锦诗的故事,聆听素不相识的人们表达饱含敬意的只言片语,的确是另一种感受。敦煌是文明荟萃之地,由于时局和环境的变迁,其所承载的文明之花一度面临湮灭的危险。常书鸿、段文杰、樊锦诗……正是一个个大先生的到来,让敦煌实现涅槃重生。而这个过程何其之难。地处沙漠戈壁腹地,生存条件严酷自不必说,莫高窟的研究工作也是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和时局的制约,频频面临困境,这些心怀梦想、有着深厚家国情怀和文化使命的大先生把根扎在了这里,一代接着一代干,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,在沙漠戈壁培育出敦煌文化的绿洲,浇灌出灿烂的中华文明之花。敦煌是中国的敦煌,也是全人类的敦煌,其承载的文明如此厚重,而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和责任的则是一个个具体的个人。樊锦诗,一个来自江南的女子,一担就是60年,成就了一番可歌可泣的事业,彻底改变了“敦煌在中国,敦煌学在国外”的境遇。和那些高大上的荣誉相比,樊锦诗的敦煌往事是细碎的,正如她所言,所谓基层的文物单位,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,只有有效应对,才能确保敦煌的事业稳步向前。在敦煌,樊锦诗做研究甘坐冷板凳,做管理敢于横眉冷对商业的侵蚀,培养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……敦煌的风土和文化塑造着她,也成就了她,她是当之无愧的“敦煌的女儿”。在敦煌,樊锦诗的故事散落在角角落落。除座谈会上人们准备好的发言和记者采访所得之外,开出租车的司机、开宾馆的经理,甚至上中学的学生都能对她的故事说出一二,而且不论是专业人士还是素不相识的普通百姓,言谈话语中都对樊锦诗充满了敬意,这的确十分难得,也引导着我一再认真阅读这一本大书。马富春 来源:中国青年报来源:中国青年报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
返回列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